现代简约风格设计有几个注意事项赵策明

2023/3/20 来源:不详

太长不看版:

墙面不能空,要有层次感(而非堆满)避免白色的灯光/墙面;

通过基础美学原理让空间/陈设有规律可循(长方形比正方形圆形在非巨型空间都有更好的表现);

过于成熟泛滥家具陈设的可以有,但不要太多,容易被人“明码标价”;

颜色上有灰度,同时色差不要太大,增加层次感还显得高级;

详情展开:

反复(Repetition)、渐层(Gradation)、对称(Symmetry)、均衡(Balance)、调和(Harmomy)、对比(Contrast)、比例(Proportion)、节奏/律动(Rhythm)、统一/统调(Unity)、简约/单纯(Simplicity)这十个方向是无数经典的延伸源头,仔细理解就能明白简约的精髓

结果是显然的,例二基本不占有这些点,关于这十个方向:

反复(Repetition)(又称为「连续」)是指将同样的形状或色彩重复安排放置。由于这些形状或色彩性质全无改变,仅是量的增加,是以彼此之间并无主从的关系。例如希腊神殿中的柱子,形状、大小、粗细均相同,且以同等间隔安排,便是一种反复的形式。一般而言,反复的视受形式较有秩序性,予人单纯、规律的感受,在其他的艺术类别中也常可见到。在造型与视觉艺术上,经由单一的图案或形体,上下左右不断的重复,作品空间充满着这个单一的元素呈现出一种有秩序的感觉,如水墨画中大面积同样笔触的皴法、墙面装饰中同一质料与色泽的瓷砖拼贴,都是运用此一形式的例子。

反复连续的石材

渐层(Gradation)(又称为「渐变」)是指将构成元素的形状、材质或色彩以次序的形式进行层层变化。例如,同一种形状的渐大或渐小、同一种色彩的渐浓或渐淡、空间/距离的渐远或渐近、光线的渐明或渐暗,均属于渐层的形式变化。而在这些渐增或渐减的层次变化中,即能具现出渐层的美感。渐变的基本原理与反复相类似,但由于其中形或色的渐次改变,使得画面较具活泼性,予人生动轻快的感受。中国建筑中的宝塔;乐曲中音量的渐强渐弱;文学小说中情节高潮的堆砌;大会舞队型的渐次缩小或扩大等等,都是渐层形式原理的例子。

渐变颜色的马赛克形成的立体人物脸谱

对称(Symmetry)「对称」可说是在所有的形式原理中最为常见且最为安定的一种形式,对称在各种视觉形式中,最能予人平和、庄重的感受,虽然较易失之于单调,但对于人的情感颇具稳定作用。于建筑物中、室内布置上也常常能见到对称形式的出现。古人对宇宙的认识,首要的原则就是对称。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对称是最完美的形状」。「对称」由此依其属性分为「点对称」与「轴对称」二种。「点对称」又称为「放射对称」或「旋转对称」,是指以一点为中心做回转排列时所形成的放射状对称图形。「轴对称」又称「线对称」,是指在视觉的画面中,设立一条假想中的轴线,在此一假想轴的两端分别放置完全相同的形体,即成对称的形式,若假想轴为垂直线,则为左右对称;若假想轴为水平线,则为上下对称,也有上下左右均呈现对称状态的情形。

对称

均衡(Balance」(又称为「平衡」)是指在视觉画面中的假想轴两旁,分别放置形态或不相同,但质量却均等的事物。如此一来,画面中的事物虽然并不相等,但在视觉的感受上,却由于分量相同,而产生均衡的感觉。对称的形式必定属于均衡,均衡的形式则由于假想轴两旁的物体仅是分量相等,形式却各异,因此不同于对称。两者相较之下,均衡具有弹性变化,易予人活泼、优美而具动势的感觉。在各类艺术领域中,于绘画的画面安排上、雕塑的结构安排上及舞蹈动作的设计上或景观的造形布置上,皆常运用此一形式原理。有些艺术批评家把「均衡」分为二种:第一种是「对称式的均衡」,也就是所谓的「对称」;第二种称作「非对称平衡」,它是在作品的质感、造型、材料等元素的组合上,藉由相同之间的大小、远近等关系的调节,产生一种在质量上的均衡。这类型形式的均衡在结构与布局上比第一种「对称式的均衡」更富弹性。

对称式均衡

调和(Harmomy)「调和」是指将性质相似的事物并置一处的安排方式。这些事物虽然并非完全相同,但由于差距微小,给予人融洽相合的感觉。以形状而言,有形状的调和序组;以色彩来看有调和色的搭配。调和的形式中,由于构成物的性质互相类似而差别不大,因此变化也较小,易予人协调、愉悦的感受。在室内布置上,也常以此种形式进行设计,以使视觉环境免生突兀之感。

对比(Contrast)(又称为「对照」)其安排方式适与调和相反,是将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构成要素并置一处,企图达到两者之间互相抗衡的紧张状态。举凡形状、色彩、质感、方向、光线、声音、力度、速度等,均可形成或大或小、或浓或淡、或粗或细、或快或慢、或明或暗的对比效果。对比在应用上的意义,在于突显两者或两者以上元素之间的不同、或是区分群己、强调宾主的关系。若是要突显主题,通常主题会小、客体会大,产生以大显小、以多衬少的情形,这是由于人类视觉感官上的聚焦特性,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个视觉对比的例子。对比是各种艺术类别均常使用的形式,如果应用得宜,则被并列的不同之物,可彼此互相衬托而各显其美,例如中国建筑物中常见的红墙绿瓦;戏剧情节中的忠良奸恶;乐曲中的镶鼓之声与细弦之音……等,都是对比之美的例证。

黑色和金色对比

比例(Proportion)比例在造形艺术上的特性有两种:第一种是一个物体内各部位的相对视觉比例,第二种是整体构图形态内各物体间的相对视觉比例,也就是指在一个画面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比例的形式不仅符合对称、均衡、调和、渐层等涉及整体性的稳定与平衡原理,也反映出远近、大小、高低、宽窄、厚薄等个体与整体的相对关系。若两个物体在比例上不符合视觉习惯,通常就是一件失去比例原理的失衡作品。比例的原始根源可在许多生物的有机型态中发现。例如人体各部位的尺寸大小关系、贝壳、树叶、树枝、花朵与竹子。在美术发展史上,比例是常被应用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希腊的建筑及雕刻中,适当的比例甚且被视为是美的代名词。例如著名的「黄金比例」(GoldenRatio)认为,矩形中,若长与宽之比为1:1.便是最具美感的矩形,生活周遭中使用的长方形事物,也常有符合此种比例者。

比例

节奏/律动(Rhythm)(又称为「节奏」或「韵律」)是大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现象。如四季变化的循环,每一天的日升日落,每一个月的潮汐变化,甚至是宇宙星体的运行,都具有规律的特质。节奏/律动能给予人抑扬的变化,又有和谐、统一的美感。律动或节奏的审美原理也在视觉空间艺术里,例如绘画作品或建筑雕刻艺术中见到。律动在绘画作品里,是指将画面中的构成元素,例如透过形状、色彩、线条,进行周期性的交替错综变化,因此能在视觉上产生波动的运动感,随而引发心理上或轻快、或激昂、或缓慢,或跳跃的情绪。二十世纪的「欧普艺术」(OpArt)即以严谨的科学设计,将色彩、线条、图案做不断的排列组合,呈现出一种繁复的对称美,以及一种富有秩序的律动美。「律动」会成为设计的一种原则实际上间接抽调反复原则,而反复作为一种设计的元素,是现代许多艺术设计作品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许多律动的手法大部分都是运用相同元素以反复或重复的形式塑造的。「律动」分为「交替式律动」与「渐进式律动」二种形态。在律动变化中,相同的元素会在一个规律的状态中重复与交替出现。在设计或是绘画中,我们会将这样的状态归类为「交替性的律动」。交替性的律动是重复连续相同的图案或形状所造成具有规律性的组合。「渐进性的律动」则在于藉由某些元素的规律化的连续改变而形成,这些变化的元素包含形状的大小、颜色的轻重、质感的渐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于渐进式的律动是相当熟悉的,譬如我们站在某一座大厦前向上仰望,我们看到大厦的窗户朝大厦顶端逐渐变小,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透视所造成的视觉效果,不过,这效果也是属于一种渐进性的律动。因此,「渐进性的律动」的意思是除了反复的原理运用外,视觉焦点成了渐进性律动变化的关键。

统一/统调(Unity)是指在一幅复杂的画面中,寻找一个各部分的共同点,以此来统合画面,使画面不致于七零八落、散漫无章。无论美术作品中使用了哪种形式原理,都必须顾及使画面趋于统一的重要性。具有变化性的作品,视觉效果必较为丰富,如果缺乏变化,则画面将流于呆板,但若仅顾及变化,画面又将失之紊乱。

因此,于安排画面时,一来要以多样的变化来充实画面;二来应以「寓变化于统一」的手法来观照全局,统整画面。「统一」有整理、综合的意思,将各种零散的元素或形式做一个排序与规划,将这些原本不互相统属的元素统整为一件具备特殊美感的艺术作品。艺术批评者在审视观察一件作品时,不仅是单纯地对单一的形式或元素作出批判或剖析,也会对整体性的好坏优劣,提出鉴察与剖析,作为作品优劣好坏的结果判断。若是作品的统一性与完整度没达到一定的标准,即使一些细部做得再完美、评价再高、这些优势反而会成为不协调的阻力。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单一的元素或形式是否能成为作品中的必要因素、以及它在作品中的意义与价值,都需要从整体性来做评估。所以,统一或统调的意义,除了必须为作品中的各项原素作适当的调整与安置外,也必须审视他们在作品中的地位,使作品看起来更具有机动性与整体性。

东西虽然很多,但只有两个颜色,很统一;

简约/单纯(Simplicity)简约主义是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文化倾向,一种艺术家理想主义的探索,还是一种美学定义或是一种哲学教育。单纯的简约意义在于将内容以简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忽略其他次要或多余的陪衬与装饰,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内容。简单的形式最主要的概念便是以简洁、单纯、抽离形象的表现,来表达人心灵中不可言表意喻的境界。以单纯形式产生的作品,往往抽离了外在形象的表征,进入了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内涵,西方的纯真朴拙,与东方的简单空灵,都是单纯形式原则的表现,让人在欣赏作品时,可以激发想象力与联想力,出现感官以外的体验与领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