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需要理性,表彰就得感性
2022/12/23 来源:不详白癜风秘方 http://m.39.net/pf/a_4575144.html
看到员工的成长,要及时地肯定和赞美。员工希望获得的需求是多层面的,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他们会想:“我这么辛苦,你表扬过我吗?”“我做得很出色,你看到了吗?”“这个月我的业绩最佳,你在大会上提过我吗?”如果没有满足员工的这种需求,他们会觉得很失落,久而久之就变成做好做坏一个样。我看到有个公司在年底表扬员工是这样的,似乎被表扬的那个人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领导说:“小王,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小王进来后,领导偷偷摸摸地给他一个红包,嘱咐道:“今年表现还是不错的,奖励个红包明年好好干。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小王答应着,迅速将红包揣到口袋里。他真的不说出去吗?
员工拿到红包的第一反应凭手感而定。如果他觉得挺厚,心里会很高兴;如果摸上去挺薄,就会很失落。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失望,有几个人会怀揣着这个红包,一个星期都舍不得用里面的钱?他不嫌钱少已经很有良心了。所以,千万不要把金钱变成维系情感关系的唯一维系要素。为什么不可以把鼓励变成一种很隆重的表彰呢?多数的反应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红包,也不希望引起更多人的意见。这种事能隐瞒多久?再者偷偷给红包是正面的形象吗?这是在提倡公平透明的竞争还是引导要学会溜须拍马?
管理需要理性,而表彰需要感性。我遇到的团队这些年改变都特别大,都能正面积极引导员工,也不排除还有的公司管理层过于保守和理性,很希望激励到员工但又不善于去表彰,甚至理性到让我很惊讶的地步。
有一次,我去给一个销售团队上课。他们的领导对我说:“陈老师,在你上课之前我们先表彰一下这个季度的前三名,可以吗?”
我说:“可以呀,没有问题,我很高兴!”
这时候,领导开始讲了:“我念一下这个季度的前三名,第一名张三,第二名李四,第三名赵五。”然后,让这三个人站起来,给每个人献了一朵花。领导说了句:“请坐。”大家就都坐下了。整个表彰过程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草草结束。我发现,被表彰的员工脸上很平静,顶多微微泛了一点红,因为有点紧张,或者不太好意思。但是,脸上没有喜悦、激动、感恩的表情。
奖励销售人员,一定要让他很激动,让他觉得:“能得到今天的嘉奖,我在过去三个月里流的所有泪水和汗水都值了!”有这样的感觉才是对的,以至于下一次的表彰会成为了大家都期待的大事,都希望自己能获奖,想象着领奖的时候要怎么说。团队里面的人都需要去表现,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层面,把鼓励和表彰变成一种很简单的形式,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你知道我过去在销售团队的新兵营是怎么奖励员工的吗?
新员工一进来,我一再对他们说:“越快找到成就感越好,时间周期拖得越长,对自己越没有帮助。”半年都不出单的人,腰杆子绝对没有两个月就出单的人硬,尽管他们的能力差不多,但两个月就出单的人更有信心,更有成就感。我会在团体总结大会上说:“每一次机会愿不愿把握?”员工当然会说:“愿意”。“下个月有没有信心?”
“有!”
“好,这个月的第一名请上来。”
这时候,给他发奖金,直接点现金给大家看:“公司奖励你块钱,说到做到!”
下面的人一阵沸腾。
表彰会议用不了多久,15分钟就足够了。散会之后,大家会立马冲出去,干劲十足,不少人都会觉得:“这块钱本来应该是我的。”
我们对员工的鼓励不要太理性,一定要开放地赞美和肯定,至少让员工保持兴奋,维系那种想想都觉得回味记忆深刻,非常感动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弱化金钱本身物质化的作用,融入的是期待、鼓励、感动还有是公司的肯定。
有家公司实行了“奋战天大决战”,就是要大家为了业绩目标决战天。这家在北京的公司老总很善于把握员工的需求。由于很多员工都是非北京籍的,所以他就给这次行动加了一个副标题——为了母亲的微笑。看到这句话,所有人都很好奇:“天大决战是整个公司制定的指标任务,和母亲的微笑有什么关系呢?”
这位老总是这样解读的:天大决战是公司给的指标任务,但为了母亲的微笑是每一个员工给自己的任务。他做了一个很简单的设想,过年大家都要回家,那么带给妈妈的最好礼物是什么?就是让妈妈高兴,让妈妈放心。母亲看到子女回家,不仅仅是看到他的人,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成长和收获。所以,他才写下“为了母亲的微笑”这句话。
奋战天——为了母亲的微笑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隐含了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首先,老总把重点放在“成长”和“收获”这四个字上。对销售人员来讲,成长和收获是什么?难道他愿意自己的业绩排在最后一名吗?谁都希望让妈妈看到自己的佳绩:“妈妈,我虽然加入这个团队才一年,可是业绩已经达到了多少,收入达到了多少。”这个理念把一个刚性的指标任务变成了一种很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可谓刚柔并济。每一个员工都会为了自己母亲去努力,都会想:“妈妈看到我的奖状一定会很高兴,当我把红包递到妈妈手里的时候,她会怎么想?”这种荣誉感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时候已经不是老总要让他完成多少任务,而是他自己要完成多少任务了,甚至有的员工会给自己加任务,觉得完成公司布置的那一点任务还不够,自己还能远远超过它。
当员工“我要做”的时候是挡不住的,销售团队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这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