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韵味深长的禅意诗我行花未开,何处惹尘

2024/1/26 来源:不详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出自宋代临济宗僧人释宗杲的《送超僧鉴》,古典诗词中常有红炉飞雪、红炉点雪的意象,白雪、红炉、照夜灯,诗中勾勒出的画面感极美。

期待将那一点雪白光亮散作照亮无数人间的指路明灯,这份柔和而怜悯的气度与理念也很有修行境界。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出自唐朝布袋和尚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据说这是布袋和尚在某次和农夫一起干活时有所感而作的。

插秧时需要弯腰,便看见了水中倒映的天空,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却也含着低头审视内心的禅味。

最后一句便是直接点出禅意了,要心无杂念,不被外界困扰。往后退的插秧方式,却正是能将秧田插好的诀窍,看似退步,其实是在前进,就如做人一样,有时候低下头来、退后一步,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看清世界。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诗,他晚年在福建净峰寺修行,在将要离开的时候,弘一法师种下了一畦菊花,写了这首植菊诗。

自己种下的时候未能等到花开,但这又何妨呢,不用担心花无人欣赏,总有后人能看到它的。种植的人虽无法看到收获,却为以后赏花的人留下了更为宝贵的财富。可能这就是僧人在面对茫茫众生时,会生出的一点慈悲吧。

弘一法师的弟子之一就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他为老师的这首诗画过一幅画,画中植株已成,绿意盎然,开花之期将近,那位僧人却大步离开,没有一丝留恋和可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菩提偈》,此偈共有四句,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句。

菩提树是当年释迦牟尼佛顿悟的地方,代表着智慧,明镜象征清静心。他说菩提树下本来什么都没有,明镜台也只是个台而已,若想觉悟、清心去哪儿都可以,不必执着于这些外物,只要心无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如有人眼大于天,便觉山高月更阔。

这首诗写得很白,在写事实的时候融入一点朦胧的道理,有时候那些禅味的诗句似乎就是这样,看着有些玄乎。

不过写这首《蔽月山房》的时候,王阳明只有12岁,一个小孩能有这样的思考和意识确实已经很让人惊讶了,看来他很小就有“知行合一”的预见了。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昔日扬尘处,今时为大海。

出自唐代著名诗僧寒山的《桃花》,寒山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是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诗中尽显山林趣味和人生哲理。

寒山写的诗很多,通俗且富有禅意。此诗中,他写岁岁年年花开花落,昔日的沧海如今变成桑田,通篇都在抒写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的时光飞逝之感,正是在感悟世事变幻无常。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赠质上人》,是写给一位名为“质”的僧人。

因为是写给僧人的,所以诗中充满佛言佛语,开头便写质上人“云游出世尘”,刻画他的不同凡俗、超出尘世的僧人形象。

最后这句同样写质上人,却是从他的精神境界来写的,写他不会主动聊人间琐事,仿佛世间一切与己无关,俨然一副悟道者的形象。

如此了无牵挂的心态和清闲行事风格,让杜荀鹤十分羡慕。诗句字面意义浅近,道缘和感慨却颇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