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藏着写景状物的要点
2022/10/2 来源:不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是无数中国孩子的古诗启蒙作品,伴着童声绵延千年。可是,这首诗虽然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却不可小瞧。简明的诗句后藏着写景状物的“十六字”要点。
这十六字要点是:动静结合、层次清楚、色彩鲜明、五觉兼备。它们是怎样渗透在《咏鹅》这十八个字四句诗中的呢?
“鹅鹅鹅”,这是一个孩子欢快的喊声:“快看,一群鹅!”这也是一群鹅欢快的啼鸣:“鹅,鹅,鹅。”声音嘹亮,犹如欢歌。这便是“先声夺人”的写法,符合人们认知的过程: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次三句便是咏鹅之形。从声到形,从听觉到视觉,这便是五种感觉中最常用到的写法:“形声兼备”。
诗人如何写形的呢?
“曲项”,“白毛”、“红掌”,从上到下,依照观察顺序和习惯来写,这是空间层次的变化;
“白”毛衬“绿”水,“红”掌衬“清”波,画面的色彩丰富又柔和,静谧又跳跃,那一点红是这幅水墨画中的亮点,鲜明动人,营造出生机勃发的美景;
摹形并不僵化,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由静到动,诗从国画变成动画,这是动静结合的美感。
这十六字写景状物的秘诀被古今中外的文人反复应用到作品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绝句》。你听,黄鹂鸣叫;你看,白鹭展翅;翠柳、青天、西岭雪,这些是静景,黄鹂鸣、白鹭飞、船泊岸,这是动景。从翠柳到青天,这是由下到上、由近到远来写;窗含雪,门泊船,这是由远到近、由上到下来写。一个生机勃勃、开阔明朗的天地就在诗中缓缓展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出自朱自清的《春》,以“春花”为描写对象。先写树上花,再写草中花;先写颜色,再写味道,再写声音,视觉、嗅觉、听觉全打开;拟人手法让花开如竞赛,让蝶飞蜂舞如盛会。春意盎然,就这样流淌在字里行间。
再读一遍《咏鹅》吧,理解写景状物的要点,希望能帮助你用到赏析和写作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