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门口无人能对的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乾
2025/4/22 来源:不详#探秘硬核知识#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化之一,它历时五千多年仍然光照史册,使得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
对联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至今是人们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之一。它经常出现在商店门口、旅游景点、寺庙门口,而春节的时候,它则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门口。
我国的对联主要发源于骈文、律诗、桃符以及春联,而骈文与律诗则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的表现形式极为简单,意义却是深刻精妙。而且讲究韵律平仄,对仗工整,所以很容易掌握,传播极广。
对联在内容上涉猎非常的广泛,可以咏史论道,可以写物抒怀,可以感悟人生,可以谈天说地。总之,人们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从整体上来说,在一幅小小的对联中,对联中的两句话可以说尽宇宙万物的原理,可以描述天地之间的精彩故事,浓可以缩世间的智慧,也可以写尽人生的百态。
对联在我国的发展由来已久,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到了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更是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因此,对联也成为了明清时期特有的文化。而对联在这个时期也多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对子”。而对对子的活动更是无处不在。
特别是在清朝,对联不管是在寻常巷陌,还是在高雅庙堂;不管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间,对联都是人们交流的纽带。所以,有人就把对联的位置提高到与唐诗宋词元曲同等的位置。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会对对联,那反而会被人们认为你没有文化,没有品味。而如果你是一个对对联的高手,那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特别如果你是一个对对联的高手,那一定会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与你较量一番,你也会因此荣光无限。
正因为如此,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对对联的风流韵事与逸闻趣事。至今能够令人们津津乐道,百读不厌。
比如,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屡次科考皆落榜而归的落魄书生来到一家青楼,企图失意后能在青楼的温柔乡里寻求到些许的安慰,哪知得到的结果却是让他失望至极。
都说江湖戏子无道义,青楼女子无真情。眼见这个来自江南的书生如此落魄,熙熙攘攘的青楼哪会有人在意一个失意之人?哪会有人能够安慰一个天涯的沦落之人?所以人们对书生不但没有些许的安慰,反而对他的奚落之声倒是此起彼伏。
得到的尽是极度的傲慢与奚落,书生心情一下子跌倒了谷底。他觉得,我被那些在科场考试中春风得意的士子们的嘲笑也就罢了,没想到还要被无知的青楼女子们的轻薄和戏耍。
想到此处,书生破碎的心情,就像秋风中的飘飘荡荡的落叶,七零八落。书生越想越气,想想自己一身才华,却因为一时的失意,却遭到了青楼女子的轻侮。
为了报这一箭之仇,也为了证明自己真正的有过人的才华,书生当即写下了-幅千古留名的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
此联一出,众人愕然,没想到一个落魄书生,竟然有如此惊世的才华。而正处于气头上的书生也撂下豪言壮语,说是如果能有人对出令人信服的上联,他便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贻笑大方。
而“一双玉臂千人枕”这样的一幅上联,即便是文化程度不怎么高的人,也知道这是一幅讽刺和嘲笑青楼女子的一幅上联。
但镇上的人们听到后,也还是都忍不住跃跃欲试,想要对出精妙的下联。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眨眼间便是几年时间,试过的人也是千人万人,竟然没有一副像样的下联。而这书生和他这幅绝妙的上联却早已名声在外。
后来乾隆到江南微服私访,来到当初那个书生留下对联的镇子,无意间听到这样的一件趣事,和这样一幅绝妙的上联。也喜欢吟诗作对的乾隆便一下子来了精神,非要看看这个书生的上联是什么样的上联。
当乾隆看到了书生的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后,眉头一皱又一舒,眨眼的工夫心中便有了一幅绝妙精彩的下联。只见他长舒了一口气,便轻轻松松地吟出了下联:“半点朱唇万客尝”。
这乾隆本是吟诗作对的高手,他根据对联对仗的特点,再根据青楼女子的特殊性,很从容地就得出了下联。
其中的“半点”对应书生上联中的“一双”;“朱唇”对应书生上联中的“玉臂”;“万客尝”对应书生上联中的“千人枕”。
数词与数词作对,量词与量词相应,名词与名词成双,动词与动词成对。对得既非常的工整,也对得非常的到位。把青楼这种职业的特性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而四周看热闹的人们听了之后,也都忍不住拍手叫绝,纷纷称赞乾隆才华出众,妙手无双。听到这么多的掌声和赞誉之声,乾隆也非常的受用,在一片欢呼声中绝尘而去。
乾隆对出下联的消息如长了翅膀一般,不多时便传到了书生耳中。书生也觉得“半点朱唇万客尝”这个下联绝妙非常,一般人对不出这样的对联,因此也对乾隆赞不绝口。
书生也是一个极重信誉之人,他觉得既然有人对出了自己出的对子,自己也要遵守承诺,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哪怕当时自己只是一时在气头上说出的话。
但是没想到乾隆皇帝却轻松一笑,说吟诗作对不过是闲暇之余的一点文字游戏,又何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因此而赌上自己的前程,并给他加油打气,激励他勇敢地面对人生,认真的参加科考。
书生听君一席话,顿感茅塞顿开,从此以后便奋力前行,努力备考。最终蟾宫折桂,一举成名,走上了天子士子都羡慕的仕途之路。
而这一幅被人们传千古的对联也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饭后茶余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