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并没有你想的那样尽职尽责
2022/8/26 来源:不详题目的这句话其实适用于当下环境的很多领域,咱只说职场。在职场里,做到让周围人满意是困难的,如果能做个满意度测试,我猜结果一定是悖论重重。例如,满分分,你对你职场的尽职尽责程度打多少分,同样问题让你的同事对你打分,不知道有没有学者做过此类调查,我猜前者一定普遍高于后者。拿一个职场里大家都讨厌的人来说,她为人尖酸刻薄,总会让你整个人都不好,关键还没什么本事和专业技能,大家对她的评价一边倒的嗤之以鼻,你问她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答案肯定是yes,尽管这个yes会有很多前缀,例如,“虽然我这不行,那也没弄好,但整体上肯定是yes”,大概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这种人,我们自己也可能是他人眼里的这种人。所以,本期论题,可能你并没有你想的那样尽职尽责。
我就是个小职员儿,无事生非谈不上,当事实和我之间谁也改变不了谁,只能是事实依然红旗不倒,我发发牢骚。什么以高人之眼,正义之名,看问题谈问题之类的大shen,那肯定不是我,那是一片装B者的天空。别看我以一种轻松的说法引出问题,其实它不轻松,或者说很严重,很多大型企业在此覆舟。
大名鼎鼎沸沸扬扬的事件我不能说以上此类大型企业倒闭原因就是我说的尽职尽责问题,实际上大型企业破产重组的原因是复杂的,内容更是丰富的,但尽职尽责的因素绝对不可缺席,又显而易见。
这个关系是这样的,当一个企业里的人都趋向于认为自己尽职尽责时,这个企业就快完蛋了,越大的企业,这种情况就越严重,还有一些这种情况不完蛋的,类似guo有企业,有政府的定向输血,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在一个对企业盈亏不在乎,又是行业大咖的企业里,除了认为自己尽职尽责,其余和自己没关系外,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把领导哄开心了”。
这里,就着哄领导们开心这个话题插一段。现在大众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把书一定念好,念不好给你花重金补课也得念好,这种情况我们东北尤为严重,不管是花多少钱,如何教育,说得都很好,例如一技之长、学历、能力,为祖国发展贡献云云,最好是公务员,最次也要是企业编,到孩子找工作时候是又托关系又上钱,到了工作岗位,寒窗苦读和工作内容基本八竿子打不着,又教育孩子长眼神,在领导面前会来事儿(老大学问了),我就可纳闷了,反正你孩子将来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主要是把领导哄开心了,当初还教育什么精忠报国呢,如果这个逻辑是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好好考,等考上了就不用这么苦了,到时候哄领导开心就是铁饭碗,我能理解。不过你要是问这些个家长,估计会挨揍,他们认为他们就是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别像他们一样出力挣钱,要我说,一个是出力,一个是出卖灵魂,后者能赶上前者就不错了,希望将来别出现那样一幕,你孩子能给领导洗脚,回家当父母的,得给他洗脚。
话题回来,这种情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对企业危害这么大。我觉得主要是人的偏见问题,说高级点儿就是“后见之明”的成本,对于结果的偏见。比如现在的医生,你去看病肯定是让你先做更多的检查,哪怕肚子疼也得验血验尿,一堆检查,结果出来了他确定不了病情就去找专家、主任,这些行为方法未必奏效也要这么干,因为这么干,他在尽职尽责的基础上,没有责任了,时髦的话叫甩锅。医生会给你解释说对你如何有利,倒不如说是保护了他们自己。我们可以猜测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还是这个医生,他毕业了以后抱着一颗救人之心,想以自己的学识、努力去做一个电视剧里一样的医生,那天来了个输尿管癌的病人,需要摘肾,他作为主治医生建议手术,并安慰家属,摘肾的手术风险是很小的,况且自己的技术一流,事实上取肾的手术风险确实很小,但不幸运总是存在,当天,那个病人就没下来手术台,家属接受不了这个无情的事实,于是把责任都推到他身上,让他还家人命来,医院闹,又是拉横幅“某某草菅人命”,甚至上了新闻,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家属就咬着他不放,说道,前期要是多做检查,多沟通,采取保守治疗,人就还活着,对于这个说法,他无力反驳什么。这既是典型的后见之明,结果偏见,结果不好,会改变前期所有的看法,哪怕是当时家属也认为该手术,对治疗方案很认同。于是他怕了,再也不想在职业生涯中出现第二次这种情况,长了心眼儿,那个自认为尽职尽责的医生就打造完成了。以后再遇到此类情况,他不会直接甩锅,一定是先把自己工作做足,第一是工作范围之内的事,再一个,直接甩给同事,闹到领导那里以后工作不好干,搞不好还被领导约谈,甚至饭碗不保,得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保住饭碗又不出事儿。所以,你说他不尽职尽责吗?显然不是,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他只是没他自己想得那么尽职尽责,这种事会直接产生一边倒的共鸣,同行们也会因为风险,把自己变成一个如他一样的医生,毕竟,饭碗更重要嘛,谁不想每天开开心心上下班呢?拿疫情开始时李文亮来说,我不信当时就他一个医生会有那样的判断,可是迫于种种吧(都懂),自己有这个判断也不会说出来,说了就被领导约谈,还被送去派出所,谈到尽职尽责,这就肯定不是尽职尽责,但你不说就肯定没毛病,宁可说自己当初没有那样的判断,装啥也不知道,也不愿意多事儿,你敢说不尽职尽责?李文亮被追为烈士我不惊讶,你看这种环境,他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我倒是特别感兴趣问一下他的同行,换你你咋做?别光是伤心、感动,有啥启发没?
企业是这种效应的一个天然的温床,其影响更快、更广。在我们这个市的某图书城,很有名,guo有企业,即使现在一天都不一定卖出一本书,仍然养着众多的工作人员,又是翻修店面,又是搞抖音直播。我一个同事以前在那里工作,绘声绘色地给我讲,第一,就没赢过利。第二,花多少钱,办成啥样人家不管,但必须得办。上面下命令了,说结合时代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以各大平台直播为方式,促进宣传。妥了,直接拨款一个亿,谈合作,各大平台最愿意跟这种guo企合作,因为不差钱,还不还价,天使客户。至于效果怎么样,还是那句话,没赢过利,直播间没人,那就派自己员工进去冲观众,然后截图(稍后说为啥截图),做个读书活动没人来,自己员工换便装上去充数,然后拍照。所谓截图、拍照都是干啥呢,作用非常大,是关于项目的汇报资料,再大的ling导上面还有ling导,那汇报工作不能光是赔钱了啊,所以就是,我们这策划、执行、经营、营销、都做足了,照片为证,然后把锅甩给市场,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市场不好,这会儿市场类似于天灾,无能为力的感觉,ling导的ling导其实也一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能有汇报工作的资料,剩下的和他没关系,企业里的高层,中层,员工,都会受到这种心理偏见的影响,做出同样的行为,自己并不知道,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个不尽职尽责的人。如果你也是一个职场人,可以观察下你的周围。现在又出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叫“奋斗逼”,就是这种恶性效应的一个展现,我上一份工作的某领导,我们一个办公室,你会眼睁睁地看着她,一大天,只有快下班时候手忙脚乱,别人下班了,她开始忙了,有时候还需要别人帮忙耽误别人下班,目的是让她的ling导看着她经常加班,工作努力又不要加班费,也不用补工时,我只能引用星爷的那个字,绝!我原先那个单位关于奋斗逼基本百分百覆盖,结果
我毅然决然选择辞职。
奋斗逼这种效应是可怕的,企业是人组成的,人都趋向于这个样子,企业能不完蛋吗?他又回家同样教育他孩子,你能想象这种情况的危害性吗?同时,他们还具有行业里寡头垄断的地位,同行的小企业本来就难,再这种情况下,就不是难,是绝望,引个图:
都市长的讲话原葫芦岛市委书记都本伟,也意识到这种恶性的关系效应,“只要不出xx问题就行”“最大的机会成本是犯错”
我想最后我可能会遭到反驳,会有这样的声音,搬一块砖是工作十块砖同样是工作,为啥要搬大于一块?工作事儿多是干,没事儿也是干,为啥不把自己高高挂起?很有道理、、、我毫不犹豫想起了过去的人民公社和自留田、、、
最后就这个问题总结下,这个世界,你美好还是丑陋,它都照样转,蓝天白云下你美好的笑容像画一样动人,是否真是心灵的写照?当灯光暗下,我悄悄地说一句,不要默默地把自己排除在外,其实你可能并没有你想的那样尽职尽责。
索引:
“后见之明”“结果偏见”——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奋斗逼图——x博士公主号《谁在杀死那个奋斗逼》
都本伟在东北亚经济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