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这一口冰淇淋一点红番薯
2022/5/9 来源:不详北京青春痘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11/8736734.html最近跟一点红番薯很有缘分,餐餐都可见到。嫩红的番薯藏在“深闺”,扒开层层米饭,见到它“如花似玉”的面容,夹起一块,往嘴里一送,绵密的口感击中味蕾的靶心。与番薯有关的记忆,也如爬山虎慢慢地爬满整个心房。番薯在福建被称作“地瓜”。在老家霞浦,当地人的早餐是清汤面或稀饭小菜。相比于热气腾腾的清汤面,我更钟意稀饭小菜。走进一家早餐店,面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菜,混着芹菜翻炒的腐竹,泡发一夜再快炒的黄豆,酥脆的油条,掰开流黄油的咸鸭蛋,这些是我吃稀饭时的最爱。拿什么搭配这些小菜呢?白稀饭还是地瓜稀饭呢?答案了然于心,毫不犹豫地从保温箱里捧出那碗温得刚刚好的地瓜稀饭。用勺子轻轻地搅动几下,地瓜便露出了“原形”,早已不复山野间的土肥圆,满脸沾着白白软软的米粒。变成了软软糯糯的小可爱。先舀一大勺吃个痛快,可劲儿地嚼着,沙沙的薯肉充盈了每一个齿缝,过了一会儿,稀饭和地瓜缓缓地、温柔地滑入胃里,身体开始暖乎乎的,仿佛一株快要枯死的绿藤被温暖的阳光吻醒。离开家乡以后,最好的还是这一口温润的地瓜稀饭,爱她的白里透红,爱她的丝丝入味,爱她的温饱普惠。番薯与福建人的革命友谊,是从一根青绿的番薯苗扎根在贫瘠的八闽大地上开始的。明朝时,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将吕宋(菲律宾)当地人“禁不令出境”的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躲过重重关卡,带回家乡福建。番薯适应性强,产量很高,一亩数十担,胜种谷十倍,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很快传播开来。几百年以后,八闽大地上,一口“地瓜腔”,一出地瓜戏”,每一条血脉都蕴藏着地瓜的基因。到广东以后,地瓜这个名字没人叫了,回归了本名“番薯”,在五岭大地上开始了新一番奇遇。番薯全身上下被好吃的广东人开发了个遍。番薯叶原来是可以吃的,与猪油渣是妥妥的绝配。番薯红糖加老姜就是地道的番薯糖水,在阴冷的冬日里喝上一碗,赶走了让人发抖的寒凉。番薯捣成泥,搓成丸子,裹上面粉,下油锅一炸,热气腾腾的地瓜丸出炉了……在走南闯北的番薯美食中,最入胃动心的莫过于烤番薯了。医院,看见有人在卖烤番薯,连忙停下车来要上一个,等待了许久之后,滚烫的番薯拥在手上了,大快朵颐之余有些许遗憾:这番薯太甜了,吃了会胖吧。多日以后,当吃到了增城小楼的冰淇淋一点红番薯(以下简称一点红),遗憾顿时消失殆尽。一点红堪称番薯界的高“烤”状元,既不像蜜薯糖分高,甜得过分张扬,又不像白薯淀粉含量高,只能与粉条为伍。一点红美得刚刚好,玲珑的外表下藏着清甜可口的内在,刮开幼嫩的薯皮,露出中心一抹诱人的紫红。咬上一口,绵密软糯的薯肉瞬间化开,再咬一口,迸发出一股香气,缭绕缠绵在口齿之间。作为久经“烤”验的薯中战士,进入烤箱摇身一变为烤红薯是一点红最好的归宿。一洗,二烤,三开烤箱。原本硬汉似的一点红,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散发出一股醉人的香气,撩得人心痒痒,恨不得立马伸手取出一个番薯来。“叮”的一声响,番薯完成了进化。三两下撕下略略焦黑的薯皮,急忙咬上一口。来不及逃跑的热气被包裹在红薯里,惹得人来回用舌头倒腾软软的薯肉。等到温度稍稍降下来,一口一口嚼着丝丝甘甜,牙齿与甜蜜在欢快地跳着迪斯科。“咕咚”一声,最后一口番薯吞入腹中,完成了这支香喷喷暖融融的舞蹈。从增城小楼走出来的一点红,是独享日月精华的“天选之薯”。种植地位于远离城市污染的山区,空气清鲜,阳光充沛,一点红在生长过程中得以充分沉淀糖分。沙土比例为6:4,最适合番薯生长,召唤出香甜粉糯的味觉口感。更有省农科院教授的科学指导,加上新一代农人的精心打理,番薯出落得曼妙匀称(单个2-8两),清丽动人(颜色为浅红色)。现在点击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