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里的史书中国日报网

2023/4/13 来源:不详

中科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hj/

在地球上,许多族群的祖先们都为今人留下一笔极为巨大的文化遗产——岩画。作为早期人类思想交流、历史记忆与心理情感传达的“图像语言”,岩画既是历史长河遗留的视觉艺术资源,也是人类自身历史、宗教与心理体验的图像见证。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第一任主席艾曼纽尔·阿纳蒂教授曾预言,岩画将是21世纪最富于挑战性与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作为更为立体、丰富、全面的历史学图像资料库,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将由此产生。

“蹲式人形”图像,丝绸之路沿线中亚诸国均有“姊妹篇”

去年,在土耳其举行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画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花山岩画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角的左江流域,沿江两岸公里分布有81处岩画地点、幅岩画画面、余个图像。所有画面均由一种特殊人物图像构成,即被中国学界称为“蹲式人形”者:双臂上举、双腿下蹲,成群结队、群情激昂,似正在举行某种宗教祭祀仪式。研究者认为,这些岩画在距今至年期间,是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古代族群为记录重大祭祀活动或历史事件而制作的“史书”(图1)。

“蹲式人形”图像是世界岩画中的重要母题,属于人类古代符号系统中的“原型”符号。所谓原型符号,是指广泛或普遍出现于世界各地并具有漫长历史的图像标记,它们大多来自人类远古时期的图像记忆,造型简单却内涵深邃。由于原型符号在图案构成上古朴直接,反而具有一般符号图案所不具备的厚重与神秘,因而也更具视觉冲击力。纵观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在其沿线国家的不少岩画遗址中,都能见到这类呈舞踏状的“蹲式人形”原型符号或其变体。

中国新疆昌吉康家石门子呼图壁岩画位于天山山麓,类似的群众性祭祀舞蹈画面令人联想到广西花山岩画。人物的头饰、服装乃至民族成分虽迥异,舞姿与队列却大致相似,这些被研究者认定为欧亚草原的“塞人”(图2),他们在族群举行宗教祭祀时亦作“蹲式人形”状。考古学家认为,呼图壁岩画制作年代至少要早于广西花山岩画年左右,岩画还曾历经多次添加补充,早期舞者只是单纯娱神祭祀,后期又在原作上增添了生殖崇拜的祭祀内容。

古丝绸之路西去,首先进入中亚地区,该地区与中国新疆毗邻,岩画也多有相似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岩画往往是这些草原国家最为重要、也最为丰厚的古代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后,北亚的蒙古国、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因其风格独特而又富于历史文化内涵的岩画遗址,纷纷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

在哈萨克斯坦著名的唐加拉岩画遗址,笔者注意到与新疆昌吉呼图壁岩画主题相似的祭祀舞蹈图,被凿刻在一幅岩画的下方(图3),图像的凿刻手法、人物造型与绘画风格颇有当地特色,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画面出现了被祭祀的神灵形象。事实上,整幅岩画最引人注目之处,并非岩面下方舞蹈的小人,而是画面中部一个类似太阳神的人物图像,只可惜岁月久远,原本硕大的太阳神图像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识。好在该遗址还能看到同样的太阳神图案,解决了图像辨识的困难。

这个具有神灵性质的人物有着常人的形体与四肢,面部只见双目,头部硕大且被一些夸张的光环与圆点包围,似象征太阳光辉。很显然,这幅岩画中排列的舞者所祭祀的主题与太阳神信仰有关。今天已然成为哈萨克斯坦的国家标志性符号的唐加拉“太阳神”岩画,诠释了一个古老的信仰系统——日神崇拜,而这一古老信仰曾广泛流行于中亚、北亚及东亚地区。从图像学的角度看,哈萨克斯坦的太阳神岩画更加拟人化,而中国阴山与贺兰山岩画中的太阳神图案,则多以兽面或人面形态出现,图像构造虽千差万别,其思想根源与造型理念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广西花山岩画完全相似的“蹲式人形”岩画,在丝绸之路中段的小亚细亚国家阿塞拜彊也能找到它的姊妹篇。著名的戈布斯坦岩画也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凿刻手法制作,丰富的画面清晰记录了该地区4万年来不同历史时段的民族图像志资料,其中“蹲式人形”画面被认为属于距今至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遗留。

人类自身历史、宗教与心理体验的图像见证

岩画学家研究发现,岩画开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