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住湛江鲜评湛江海鲜危机十年
2023/10/12 来源:不详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第一个黄金周结束了,憋了半年的湛江人总算“后浪”了一下,只是有点小小遗憾:刚好赶上禁渔,海鲜有点少。
“难道不禁渔你就能吃到好海鲜?”笔者一位做海鲜生意的朋友调侃我。早在去年11月(开渔仅3个月),笔者家宴去市场备菜,发现市面就没什么像样的野生海鱼了,多的是浙江白鲳,进口马鲛,养殖黑鲷、金鲳,就剩下一堆小杂鱼是本地野生。
席间这位朋友也曾说:湛江没鱼了。
当时笔者不以为意,最近一番了解之下,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1
本土海鲜撑不了一天?
湛江没鱼了,是老渔民的感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实。
湛江的鱼少到什么程度?
笔者有个做了几十年海鲜生意的大姐说,年8月开渔后,她一直在等湛江回港渔船带回的马友鱼,准备做一批咸鱼——她是整个湛江最具口碑和影响力的咸鱼供应商之一。一直等到中秋节,她才拿到几百斤货。然而这已经是她今年拿到的唯一一批马友鱼,整个湛江都断货了。
她摇着头对我说:“我感觉湛江海鲜到了最惨的时候”。
年8月15日,南海开渔。湛江人在朋友圈铺天盖地晒海鲜。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大家晒的绝大部分是什么品种?
对虾,花蟹,虾蛄,鱿鱼,还有一点杂鱼。
这就是湛江附近的雷州湾、琼州湾和北部湾近海渔场能产出的主力海鲜,年复一年就这几个单一的品种。
去年笔者和一位长者吃饭,他曾说:湛江吃不到好海鲜了,除非你有很熟的饭店,偶尔进了好货通知你。
他说的好海鲜,是一些相对高档的野生海鲜,包括规格较大的野生虾、蟹、虾蛄,一些特定品种的大规格螺、贝,以及达到一定规格的高端海鱼。
汕头朋友曾经对湛江海鲜市场赞不绝口,后来我发现那是因为汕头的海鲜市场真的很惨,当地捕捞业已经崩溃。
但湛江的海鲜市场也好不了多少。
湛江各大市场在开渔的第一个月还能拿到一点来自江洪、草潭、企水、乌石、硇洲的野生海鱼,但很快就卖光。随后主要靠外地海鲜搭救了:近处的闸坡、博贺、侨港和海南,远处的浙江和南洋(东南亚)。
一些业内老人说:
最近十年,湛江市场上的本地野生海鲜减少了六成以上。
本地的餐饮企业和干货厂家早已习惯从外地乃至国外拿货。
湛江市场现在还有多少本土野生海鲜?有的业内大佬说,有两成都不错啦!也有的乐观认为还有三成左右。
不过大家都同意:“湛江如果靠自己那点货,一天就没鱼卖了。”
2
海里的鱼群去哪了?
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湛江没有鱼了,难以置信。笔者也到处问:湛江的鱼去哪儿了呢?
其实不只是湛江没鱼。中国有四大近海渔场,现在具备渔业价值的只剩下了舟山渔场和北部湾渔场了,此外就要靠远洋捕捞。国内研究南海渔业资源最权威的专家,是广东海洋大学的卢伙胜教授,他的团队多年通过GPS追踪器,与南海和北部湾的几百条渔船合作评估渔获情况,结果显示:
年至今,南海近海和北部湾的渔业资源已经减少了48%!
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南海禁渔的第二个十年(-),渔业资源退化的速度依然惊人。
主要表现有:
数量减少
10年内减少了接近一半,趋势仍未缓解。
多样性退化
许多常见品种日渐稀少,主要渔业品种剩下长毛对虾、梭子蟹、鱿鱼等。
小型化和性早熟
长期的食物匮乏导致一些鱼类出现了性早熟、小型化的迹象。今年9月渔民在外罗海域捕到的黄花鱼群,个头小得令人心酸,“真的只能做杂鱼汤了”。
整个南海和北部湾的渔业资源都深陷危机,其原因是:近海污染+灭绝式捕捞。
近海污染的最大因素是水产养殖,而非一些人常说的工业排污。养殖污染到什么程度?整个南珠产业全军覆没后,现在连养虾的人都不断减少,只有海上网箱养鱼还能做。这种情况和珠海、中山已经差不多了——那里都是养殖海鲜的天下了。
灭绝式捕捞则让禁渔看起来杯水车薪。用渔民的话讲:休渔小半年,打渔十五天。
南海和北部湾各种电网、拖网、绝户网屡禁不止,而且我们禁渔,北部湾周边邻国可不禁渔。于是在开渔后,笔者站在北部湾侨港附近的一艘船上放眼望去,整个北部湾挤满了渔船,渔火一直连到天边,犹如一座海上大都市!
一位老渔民对笔者说:“一条鱼蛋都弄死了”。
3
船队为什么不来湛江?
湛江“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绝非浪得虚名。从19世纪开始,湛江就是南中国赫赫有名的渔业交易中心。20世纪90年代,南海大量远洋和近海渔船来湛江的渔业码头卸货。
几百上千斤一条的红鱼、魔鬼鱼、龙趸,一条船的货通宵干两天都卸不完。
来自香港、广州、水东港和北方的客商云集于此,海富酒店前的街面上,人和钱都如潮水涌动,一千件货瞬间卖光都很平常。
一些做鱼的老板每每讲起那个年代都会眉飞色舞,但最后又归于黯然。
湛江捕捞业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雷州半岛三面环海:雷州湾、琼州湾、北部湾,富饶的近海渔业资源让湛江人可以“当天捕、当天吃”,养出了湛江人对海鲜品质的极度挑剔;也养成了湛江渔民对近海的依赖、对远洋的排斥。
湛江的远洋捕捞人才在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凋零,湛江人就这样放弃了远洋。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近海渔业资源也迅速衰退。
随着湛江产业转型,越来越多渔民上岸或转向养殖业,渔业码头也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远离市区的乌石、硇洲、江洪等几个码头,卸货后的运输成本太高。
而阳江闸坡不但毗邻市区,且旅游业和水产深加工业都很发达。对停靠闸坡的渔船来说,高档海鲜能卖得起价,沙丁鱼这样的低档海鲜也能卖得出去(做鱼饼鱼蛋和饲料)。
渐渐地,连仅有的几条湛江远洋渔船都开始把鱼往闸坡、博贺卖——它们取代湛江,成为粤西和北部湾新的渔业交易中心。
现在的湛江,一个月才有几条拖网船回港,“现在只有打台风,才能看到湛江那几条大船回来咯。”
失去了自己的船队,湛江各大海鲜市场有形无神,不复当年风采。
4
“湛江鲜”为何走不出湛江?
笔者曾带很多北方朋友来湛江吃海鲜,他们一口下去往往会瞪大眼睛:湛江的海鲜是甜的!
比如湛江人最爱本土的鱼仔汤,以来自近海的野生杂鱼搭配烹制,黄尾、黄脚立、泥猛、虾仔、花甲……汤中的独特甜味,能让外地食客瞬间被震慑。
“湛江鲜”的甜味代表的是中国海鲜中的一个独特味觉体系。
湛江独特的水文和地理环境,使得其近海海鲜胺化物少、氨基酸高,与深海海鲜的韧、咸、腥不同,它们吃起来明显更肥美、细嫩、清甜。《风味人间2》里面解释了这种甜味的来由:丰富的游离氨基酸。
但湛江人近10年来主要吃的是“小海鲜”,它们产于近海和滩涂,包括各种杂鱼、虾蟹、螺贝、星虫(沙虫和泥丁)。湛江有很多做“海仔”的渔民,以小船近海捕捞,当天回港出售,因为供应链短、上市快,风味很好。
不过这些海鲜供应量小且不稳定,档次也上不去,无法满足餐饮业的需求,所以湛江餐饮企业才需要日常去外地进货,近年来也不断补充进口海鲜(鳕鱼、三文鱼、帝王蟹、波龙)。
经常有外地朋友问笔者:
湛江海鲜这么好吃,为什么外地人只知道一个“湛江烧蚝”?
原因很多,其中“野生海鲜供应链崩溃”无疑是最致命的。
5
湛江不能只有一碗杂鱼汤
湛江人最爱的海鲜菜式无疑是杂鱼汤(鱼仔汤)。这是湛江风味的代表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湛江坐拥多公里海岸线,茫茫大海不应该只剩一碗杂鱼汤。
事实上湛江的海岸线仍然是整个中国生态最健康、最多元、最具生态价值的一段岸线。
近期笔者和一群从事纪录片拍摄的朋友聊天,他们曾参加过《舌尖上的中国》、《地球:神奇的一天》等大片拍摄。但在考察过湛江的海岸之后,他们都震撼了:想不到中国大陆还有如此野性难驯的原生态海岸。
没错。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33%)、中国唯一的大陆架珊瑚岸礁(徐闻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服务区”。
这里的雷州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至今处于原始状态,有中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白蝶贝种群,被誉为“中国热带珍稀动物最后的避难所”。
南海和北部湾的灭绝式捕捞暂时看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湛江的近海和岸线依然生机蓬勃。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受自然资源部委托,持续在北部湾展开增殖放流,大量的长毛对虾、小象拔蚌因此得以繁衍,也给了湛江人更多希望。
如果能进一步强化保护,着力恢复其生态资源,在下一个十年(-),湛江人不但能继续喝到鱼仔汤,还会不断得到惊喜的馈赠。比如一度少见的红树林鱼类“乌鱼”,是湛江人喜欢的滋补佳品,现在随着红树林生态的恢复,开始逐年增多。
曾经的传统养殖业在污染了江浙、珠三角岸线之后,也横扫了湛江的许多海岸。但今天,它们已逐渐衰落并向海南、东南亚转移。
这似乎是国内所有海滨城市必须要走的一段弯路。但湛江依然拥有中国大陆最好的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生态仍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我们相信,消失的鱼群会有回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