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尽春色,山川如画图三叶草玩摄影
2025/4/10 来源:不详湘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只机动小船向跨湖桥方向行进,蓝蓝的天,青翠的山脉,悦眼的林木,视野是如此开阔,开船人的小红帽,更显万绿丛中一点红。水平如镜,天光云影、青山绿树掩映下的湖水更是美丽宁静。两条船儿一字排开,航行在湖面上,既是静中有动,更是湖动的韵律。眼前这座跨湖桥不是简简单单的公路桥,它的大名气在于:老跨湖桥下,人们挖出了八千年前的独木舟轰动了世界。于是新桥就有桥联:八千年后古舟名世,三百顷前新水涵天。一辆仿古马车静静地立在道旁,它是在等候主人上车,还是送主人到了湘湖?它的陈设,预示着车行至此,就应该去看看湘湖的越堤。越堤是一条将自然和历史、现代和远古融为一体的人文长堤。这越堤是湘湖中面对越王城山的湖堤。横跨湘湖,与湘堤遥遥相望,为纪念越王勾践而建,全长米,为湘湖亲水游览景区。望湖桥下这一处荷花,蛮有野趣,细细袅袅的荷梗托着硕大的花朵,面对浩瀚的湖水,衬托着远处的跨湖桥,有种孤傲的精神,别样的美。仰望越王桥,高大雄伟,桥栏上饰有玲珑石狮数墩,栩栩如生,萌态可掬。过桥的朋友可曾留意,桥下那孔涵洞,两侧各有一幅楹联,记叙吴越大军在湘湖这片山水逐鹿争雄,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越王卧薪尝胆的历史。青山下面一座石坊,那山叫城山,素有“周朝胜迹,越代名山”之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山巅越王城为勾践屯兵保栖之地,时称固陵。历代文人凭吊赋诗,谓之“城山怀古”,为原湘湖八景之一。那坊叫城山怀古坊,上镌刻两幅楹联:主联:郁郁固陵一任神驰今古悠悠越水更容思接瀛寰。副联:文种祝犹存岩壑漫寻薪胆迹范蠡谋既遂鹭鸥闲沐苧萝风。今日小船悠悠,能否感知古风的吹拂?湘湖边,筑有临水祖道亭。这亭子有亭联:黄钺初收酒满难消臣虏恨,鸟鸢乍起风高不断国妃歌。故事说的是,公元前年,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勾践保栖固陵,被迫向吴称臣。公元前年5月,勾践率夫人、范蠡等三百余人作为人质,入吴为奴,以换取越国生存。行前,群臣在固陵城下临水祖道,祭祀路神,祈求皇天佑助。大夫文仲致祝词,敬酒践行,气氛悲壮,临水祖道亭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而建。这座只有一面有栏杆,平坦亲水的石梁桥叫定澜桥。长约米,像一条长长的玉带,锁住千顷湖水,有一种安定波澜的意愿吧。长长的石桥,放放心心地走,何不张开双臂与湘湖来一个大大的拥抱?倚秀桥内荷花庄,登桥观荷,夏日临风,荷叶翻飞,摄影人掏出长枪短炮,对准荷花,拍摄个痛快。採莲桥是一座仿古石拱廊桥。桥洞是三曲半圆拱,桥栏曲折,桥面以石阶砌成,桥廊是庑殿顶,朱柱黛瓦,檐角飞翘,散发着浓浓的怀古格调。这里也是观荷赏荷的绝佳之地。这个亭子外青翠一片,远处高山,近处荷花,风吹树摇,碎影子洒满一地,这个亭子叫敦颐亭。荷花庄中亭台桥阁古朴典雅,清荷碧叶婆娑曼舞。荷花丛中这条曲曲弯弯的石桥古时叫纤道,建在河边,略高于水面,用青石板铺筑,供纤夫挽船时行走。因为古代的船,时常要靠撑篙,而河水又深浅不一,撑船的人想到了利用巧劲,除水力之外,由纤夫在岸上挽船行走,纤道就此而生。现在的石桥的作用,起了根本性的变革,主角不再是卖苦力的纤夫,而是悠闲的赏荷人。美丽的荷塘再加上美人桥上走,画面岂不更美!绿水青山是人们向往的田园,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是人们的“金饭碗”,是幸福的靠山。希望湘湖在生态保护中持续发展,永远有鲜花在湖边招展,有画舫在湖中畅游,永远保持“草木尽春色,山川如画图”。湘湖窑里坞公交站很有特色,古色古香,可能湘湖一带的公交站都如此妆容吧,让人既有美的享受,书画的感悟,又让人产生浮想联翩,博古通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