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难治愈,可能还会引起
2022/8/17 来源:不详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http://m.39.net/pf/a_5777847.html
导语:近年来,随着因EB病毒感染诱发的疾病逐渐增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率亦逐年增高,对EB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也有广泛的文献报道。根据其发病特征,现代将本病归属“温病”、“瘟疫”范畴,发病的诱因及病变机理不外乎热、毒、痰、瘀,各致病因素之间可相互为病,或各有倚重。
0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很陌生,从基本概念开始了解,关爱患者健康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简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抗病毒药物、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在疾病特殊阶段也有所应用。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EB病毒经唾液感染人体后,先在口咽周围淋巴组织中进行增生,一方面和B细胞上特异性受体CD21相结合,另一方面诱导B淋巴细胞持续高表达CD21,然后通过发生膜融合和病毒一起穿入细胞,进行生物合成及复制,同时,通过激活细胞免疫,T细胞被活化为细胞病毒T细胞。
大量炎症因子被释放,细胞毒性T细胞对被感染了的B淋巴细胞进行杀伤,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免疫因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的主要机制,遗传因素具有一定作用,而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来增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易感性。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测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为初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用及首选的实验室检查,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偶见降低,特异性表现为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血清嗜异凝集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M抗体,多出现于病程第1-2周,持续时间约6个月。血清嗜异凝集抗体试验常可能出现假阴性,容易干扰诊断。
因此临床现已不作为常规筛查指标。外周血内EBV-DNA定量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对于抗体血清阴性时的辅助诊断,EBV-DNA检测的敏感性为%。当抗CA免疫球蛋白M呈阳性反应时,提示近期感染,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依据之一。
0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哪些知识?这3点值得学习,深入了解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与机体所处的免疫状态有关,体温波动于38℃至40℃,热型一般无特异性规律,热程大约2周。咽痛,查体可见咽部、扁桃体充血水肿;50%以上的患儿扁桃体出现黄白色渗出物或灰白色假膜形成。
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显著特征,可达70%以上。部分患者出现的皮疹、眼睑水肿、鼻塞、上呼吸道梗阻等,多为丘疹、斑丘疹、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等多样化皮疹。此外,少数病例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心肌炎、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位分布
“肺”居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位证素的首位。这是因为肺的生理功能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且肺为华盖、肺为娇脏,容易被从口咽而入的外邪侵犯受伤,出现宣发肃降失常。咳嗽是病位在肺的必发症状。咳嗽虽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异性表现,但病人大多伴有咳嗽症状,甚至部分病人合并肺部炎症。
“表”列第二位,仅次于“肺”。表即为皮毛、肌表腠理,居于人体最外部,外邪侵袭之后,皮毛、肌表腠理因此最先受邪。病位在表可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常见症状,也可见喷嚏、鼻塞、流涕、脉浮等特征性表现。第三为肝,肺失宣肃,肝疏泄不及。涉及脾、胃、大肠、小肠,但相对较少。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
多达80%~90%的患者有肝脏受累,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通常低于正常水平的5倍。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一般为4.6%~16.5%,包括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导致咽淋巴环出现炎症反应,咽部和会厌水肿,以及大气道假膜形成,从而造成上呼吸道阻塞,年龄越小的儿童气道梗阻的发生率越高。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一般为0.37%~7.3%,包括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吉兰巴雷综合征、脑炎、脑膜炎、颅神经麻痹、视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急性脑梗死、Horner综合征等。
0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该如何治疗?中西结合效果好,还需注意
1、抗病毒药治疗
阿昔洛韦是首先药物,它属于无环的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抗DNA病毒药物,主要通过抑制EBV-DNA聚合酶的合成,阻碍病毒复制,达到抗病毒的作用。能更快地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达92.68%,能够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疗效明显。
更昔洛韦的抗病毒作用是阿昔洛韦的25-倍,不易耐药,主要针对巨细胞病毒和EBV,通过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起作用,特别适用于免疫力低下的患儿。阿糖腺苷通过抑制RNA而加强抗病毒作用,停用后药物浓度快速下降,毒性明显降低,能更快恢复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疗效更确切。
2、激素治疗
激素有广泛的治疗作用,重症病例,尤其是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患儿,激素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关于激素的应用仍存在分歧,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不明确。针对激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证据仍不足,研究报道。
使用激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对患儿病程的长短及症状恢复未见明显差异,关于其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药物副作用跟远期效果目前仍不能明确因此,明确规范激素治疗的指征、用药时间及合适剂量,是目前临床工作者研究的一个方向。
3、中成药治疗
现代医家多采用银翘散、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等加减,而中药分类以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类使用比例最多,其次依次为清热泻火、清热解表、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类。随着现代中成药针剂的广泛运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如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
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的治疗,均有很好的抗病毒、抗炎、解热镇痛等效果。香薷、陈皮、甘草等有抑制EB病毒抗原表达的作用。黑墨草、石仙桃、一点红、南蛇藤、葛根等20余种中草药对EB病毒抗原的表达有抑制作用。黄芪、青黛、丹皮、黄芩、莪术等组成的热毒静口服液对EB病毒有杀伤作用。
结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自限性,且发病后可获得对其较稳固的免疫力,所以大可不必过分恐惧。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仍可发生致命性并发症,尤其是免疫缺陷者。该病首发症状或者就诊时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症等,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常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其他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