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95岁的叶嘉莹获聘南开大学终身校董,
2022/9/12 来源:不详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0725.html
她是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
弟子最多、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华裔女学者。
她就是叶嘉莹先生。
8月18日,距离南开大学百年校庆还有60天,学校举办隆重仪式,聘请16位名家贤达担任南开大学校董,叶嘉莹先生获聘南开大学终身校董。
资料图: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先生,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终身校董。年1月,获评“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称号。
之所以称她为先生,是在中国近代(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出身书礼门第,受过良好教育,德望俱重,懿范风采,或某个领域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女性,到老年后的一种尊称,该称谓是赋予很高的成就和荣誉,是一种比爵士或颁终身奖都有更大的成就和荣誉。
资料图:年叶嘉莹先生为获奖学生颁奖。
年,叶嘉莹先生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
年,叶嘉莹先生考上了辅仁大学国文系。
年,加拿大与中国正式建交,叶嘉莹先生申请回国。
年,叶嘉莹先生终于踏上故土,并写下了长诗《祖国行长歌》: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
长街多少经游地,此日重回白发生。
——节选
资料图:叶嘉莹先生
除了叶落归根,在叶嘉莹先生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
就是让中国的诗词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她写道: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
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
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年,叶嘉莹先生申请回国教书,得到批复后,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而这个最初起点就是南开大学。
她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能力还可以讲,她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这些年,她的学生换了一波又一波,板书修整一遍又一遍,可授课的初心始终未变。
年10月,南开大学为叶嘉莹先生修建的“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嘉莹先生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资料图:年,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左)与叶嘉莹(右)共同为学舍揭牌。
年,叶嘉莹先生宣布捐赠万元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年5月,叶嘉莹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捐赠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万元。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与40年前决定回国奉献后半生的生命及时间相比,捐献身后财产不算什么,她看重的是自己传承中华诗教的初心。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在“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叶嘉莹先生先生助手、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如此描述她眼中的叶嘉莹。
张静说:“选择这句诗是想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红炉片雪一样刹那即逝,不留痕迹,但是它必定带给人间一份清凉,它也必定成为我们人间的照夜明灯。”
01:13视频: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叶嘉莹
自从跟随叶嘉莹先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张静已经陪伴叶嘉莹先生走过近15个年头。
叶嘉莹曾经常教育弟子,应该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事实证明,这些年她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
寿逾鲐背,叶嘉莹先生并不惧怕死亡。
资料图:图为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先生曾表示,“我怕有一天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见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时,我没有把我从中国古典古诗词中感受到的生生不已的力量,没有把诗词中真正美好的世界传承给后人,这是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晚辈的一件事。”
同时,叶嘉莹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教育。
在温哥华、台北、天津等地,叶嘉莹先生都教过幼儿园小朋友们学古典诗词。
资料图:年,南开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与叶嘉莹携手走进迦陵学舍
叶嘉莹先生认为,古诗是声音和情义的结合,其中内涵需要我们发掘探索,不能只靠背诵记忆。这些年,叶嘉莹先生也一直在整理她讲课的录音及书写的手稿、书信等。
年9月,《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正式颁布,中华经典诵写讲相关活动也提上日程。
有人问她:到底诗歌有什么用?
她坚定地说:诗歌,可以让人心不死。
她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她所展现的,是文人真正的风骨,
是学者真正的气度,
这样的精神和气魄,值得我们致敬!
来源: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迦陵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