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红色,请别乱穿学会这样挑选

2023/4/9 来源:不详

请问盖百霖的副作用有哪些 http://m.39.net/news/a_6173056.html

“红色”一直是时尚穿搭中的经典色系,它自带气场加成,使人看上去高贵而有气质,但驾驭“红色”也需要花费一番心思。近日杨颖的一组“红色古装照”迅速火出娱乐圈,典雅高贵的红色将它的面容衬托的愈发深邃美丽。

本期我们就从她的这组穿搭入手,深度剖析——如何将红色穿出“优雅感”。

红色时尚原理

红色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象征着吉祥、福气、辟邪,由此,国人对它总有种特殊的偏爱。作为三原色之一的颜色,红色有着极暖的调性,这种高饱和的颜色对肤色的挑剔程度非常高,但我们可以通过更加细致的颜色分类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红色”。

“红色”如何穿出优雅感?学会“挑选”是关键,这份攻略快收好!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红色?

下面可可将从肤色、面颜、色彩搭配三个方面给大家一些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红色的小Tip:

①冷白皮

透亮的冷白皮在红色的选择上其实没有过多限制,无论是高级的暗红色、还是活泼的樱桃红、甚至是饱和度极高的正红色都可以轻松驾驭,只是最后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罢了。

皮肤白皙的杨颖就是选择了正红色为古装的主体色,显得她整个人更加神秘高贵。

②暖黄皮

不过大部分亚洲妹子面部都是偏黄的,这种肤色建议不要选择橘调过浓的红色,比如番茄红就容易使肤色看上去更加蜡黄黯淡。

这里建议可以选择玫调更多一些的酒红色或者明度较低的砖红色,它会为肤色带来一种偏暖粉色调的光晕效果,中和肌肤的蜡黄使肤色看起来更加健康,且还会有一些显白亮肤的效果。

③黑皮

黑皮妹子虽然在红色的选择上会受到局限,但也有适合的红色,为避免“翻车”建议大家避开高饱和的红色,可以选择纯度较低的红色,比如复古胭脂红,色调偏深非常好搭配,不会上身显荧光土气。

①“浓颜”、“淡颜”分类

我们根据人五官的量感可以将面部分为“浓颜”和“淡颜”,前者是一种更加深邃浓郁的美,后者则更加婉约淡然。

浓淡颜主要的区分点在于五官的立体度和眼睛的存在感,一般面部更加立体、眼睛更大的妹子偏浓颜,而五官较小巧的则为淡颜。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杨颖和周冬雨的长相。Baby的天然骨骼感非常强,眉眼深邃,五官量感重,而周冬雨的面部线条则更加柔和,眼距较宽,毛发感较浅给人一种邻家妹妹的亲和感。

建议浓颜的妹子在红色的选择上更加大胆一些,比如明度高的亮红色可以让你的美更具侵略感,气场顿时两米八。比如这次Angelababy的红色古装明度就非常高,完全将她的气场释放出来,给人一种明动精致的感觉。

而淡颜的宝子可以选择更加温柔的砖红,它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淡颜的优势。

①红白配色

“红色+白色”是绝不会出错的经典搭配,给人一种优雅又热烈的感觉,而且白色对皮肤暗沉的妹子非常友好,它自带打光灯效果,轻松提亮肤色。

Baby这套红色古装其实就是选择了红白配色,白色为明度较大的正红做了很好的过渡,增添了几分柔和的气息。

②红黑配色

“红色+黑色”这种搭配自带高级神秘感,让人浮想联翩。黑红的撞色元素也是今年的流行元素,在香奈儿的秀场风头非常盛,更是增添穿搭时尚感的优质选择。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baby手中还拿着一把黑色的扇子,就是这一点黑色让整体的时尚感跃升了好几个档次。我们在搭配时也可以借鉴她的思路,不必选择大面积的撞色,有时候“万花丛中一点绿”更能突显气质。

③红灰配色

“红色+灰色”,红色奔放热烈、灰色沉静内敛,二者的调和使得整体的视觉效果更加自然柔和,可作为日常穿搭的选择。

春夏可以选择“灰色连衣裙+红色外搭”;

“秋冬则可以选择“灰色大衣+暗红色手包”在视觉上营造一点小惊喜,让他人从这一点红中发现你搭配的玲珑心思。

如何将红色穿出“优雅感”

红色是种膨胀色,如果不注重面部修饰容易显脸胖,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妆容来消肿。

眉毛建议重点表现,舒张大气的眉锋会让你的五官更加立体;眼影可以选择大地色,既能为眼部消肿,妆感也很日常;同时需要用修容重点表现五官的立体感;口红色号则可以和主体颜色相呼应,浅红或正红都是要根据具体搭配风格而定,不可马虎。

比如baby就为这身古装选择了正红色口红,整体呼应下来非常有气场。

其实撇去演技不谈,杨颖的颜还是非常能打的,她自身的时尚感也非常强,我们普通人也能从这套美出圈的古装写真上获得许多穿搭灵感。

不懂“红色”,请别乱穿!学会这样“挑选”,让你轻松美过人!最后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将神秘热烈的红色穿出独属自己的优雅气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