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油豆角种植技术要点,这样才能提高产量
2023/2/28 来源:不详摘要:油豆角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优质菜豆品种,在北方寒冷地带露地仅可栽培一季。不过近两年随着各项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大棚栽培油豆角,可实现其提早、延后栽培。大棚油豆角栽培作为一种受欢迎的种植模式,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还能远销南方各省市,增加种植者经济收入。但因部分种植者不了解大棚油豆角种植管理要点,以至于产量与品质均不理想,本文对大棚油豆角种植相关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种植者提供参考。
1育苗
1.1栽培方式
油豆角喜温不耐温,喜光且耐光,对光与温的要求均较严格。油豆角为浅根系作物,其根系再生能力不强,故而通常应用营养钵或穴盘法育苗。塑料大棚种植油豆角主要有直播栽培或育苗移栽两种方式。通过大量实践发现,和直播栽培相比,营养钵或穴盘法育苗栽培能够使豆角的产量增加25%~30%。油豆角冷棚栽培的育苗时间为2月底。
1.2浸种消毒
播种前要将附着于种子上的虫卵、病菌杀灭,通常采用温汤浸种法效果较好。也可使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置于温度约28℃的水里浸泡1夜,次日捞出后适当晾晒待播种。
1.3营养钵育苗
选择口径为10cm10cm的营养钵,将50%的腐熟鸡粪堆肥和50%的园土,按照3~4kg/m3的标准施加复合肥,均匀搅拌后装入营养钵内,浇透水,每钵播种3~4粒,播种后覆土约3cm,并把其放于温室中的苗床或已备好的电热温床,棚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
1.4营养土苗床育苗
把已备好的营养土铺在温室中的苗床上,厚约12cm,浇透水,按照10cm10cm的标准划好土方,待湿度适宜时在土方中央挖孔播种,每孔播种2粒,播后覆盖约3cm的细土,移栽时连同土坨定植,能预防伤根。
2苗期管理
2.1温度管理
播种结束后棚内温度需控制在25℃左右,利于出苗,出苗后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在子叶展开后需及时通风换气,白天温度保持在约20℃,夜晚温度保持在约15℃。从第1片真叶展开到定植前10d,属于根系快速生长与花芽分化期,需根据情况将温度提升,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温度保持在15~18℃,定植前5d白天开始降温,逐渐降到5~15℃,促其和大棚夜温彼此适应,对定植后缓苗更有利。
2.2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苗期生长的重要一环,其关键点为“控”,采用直播形式的在浇足底水后则不可再浇水;而采用营养钵育苗的在土壤干燥后需适当浇水,但需注意在定植前7~10d停止浇水,达到炼苗的目的,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3定植
3.1扣棚、整地、作垄
冬季在前茬作物收获结束后深翻土壤,对虫卵与病原物进行杀灭。定植前半月进行施加底肥,每公顷施农家肥kg、硫酸钾kg、磷酸二铵kg和饼肥kg。大棚棚架压线通常将间距控制在~cm,故而棚内垄宽保持在55~60cm,为定植做好准备。
3.2定植方法与密度
油豆角属于喜温类蔬菜,不耐低温,尤其是根系在低温环境下长势缓慢,因此选择适宜的定植时间很重要,通常情况下以4月中、下旬定植最佳。如果定植过早,温度低易出现缓苗慢、死苗多的情况。定植时选择晴天中午定植,先开沟灌水,当水渗下后进行栽苗,或先开沟栽苗再灌水。不管使用何种定植方法,均应对灌水量进行合理控制,湿透土坨即可,栽培密度为穴距40~50cm,以塑料绳吊蔓。
4田间管理
4.1中耕培土
缓苗后即可实施中耕松土,促进地温回升,确保根系生长良好。在植株生长过程中,需间隔7~10d中耕1次,慢慢朝根茎部培土,促其多生侧根,抽蔓期搭人字架,架高2~3m。
4.2温度控制
定植结束后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温度保持在15℃,可达到促开花结实的目的。
4.3水肥管理
定植结束后至开花前通常不旱则不灌水,通过中耕培土农艺法来达到增温保墒的效果,为根系发育创造条件,避免秧苗徒长。在矮生菜豆现蕾期、蔓生菜豆抽蔓后,进行追肥灌水,在开花结荚期间隔10d灌水1次,灌水量需适宜,并随灌水追施25kg/m2大豆专用肥,中间间隔1次灌水,在油豆角生育期内以追肥2~3次为宜。
4.4通风管理
定植后的7d内,无需通风换气,维持棚内高温对缓苗更有利。若棚中温度已高于30℃,可于午间给予短时放风,缓苗至开花前需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5℃,开花结荚期则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0℃,风量大对授粉结实更有利,可确保荚果肥厚。另外应引起重视的是高温高湿容易发生落花落荚现象,因而湿度需控制在75%,终霜期结束后外界夜温超过15℃时需昼夜放风。
5病虫害防控
5.1保持清洁
做好大棚清洁工作,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叶、病荚,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5.2设置防虫网
覆盖防虫网可起到隔离的作用,也利于虫害的防控。
5.3设置机油黄板诱杀蚜虫
黄板规格为25cm30cm,以~片/m2的密度设置为最佳,将黄板悬挂在作物上方10~15cm的位置,按植株顺行方向悬挂;若板上粘满蚜虫,需及时进行清理,并使用适量机油涂抹进行诱杀,重复使用。
5.4病害防治
5.4.1锈病发病早期使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的克菌丹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防治,间隔5~7d喷洒1次,连续防治2~3次。
5.4.2炭疽病苗期或结荚期每公顷用25%的凯润乳油~mL与水混合后喷洒,或使用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洒,间隔7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5.4.3细菌性疫病使用72%的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0倍液喷洒,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4.4灰霉病一旦有零星病叶出现,则使用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洒防治,每7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5虫害防治
5.5.1蚜虫使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g/hm2与水混合后喷洒防治。
5.5.2红蜘蛛使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倍液或15%的哒螨酮乳油倍液喷洒防治。
5.5.3豆野螟使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倍液或80%的敌敌畏乳油~倍液喷洒防治。
5.5.4白粉虱使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倍液或3%的啶虫脒倍液喷洒防治。
6采收
矮生油豆品种定植25~35d后即可采收,蔓生油豆品种定植35~45d后采收。结荚早期3~5d采收1次,结荚盛期1~2d采收1次,采收不可过早或过晚,否则会对豆角品质造成影响。不能及时上市的储存在3℃环境下保鲜,通常在6月末完成所有采收,整地进行下茬蔬菜种植。